您的位置: 首页 >信息动态>详细内容

国内低空经济蓄势待发:政策红利与产业创新并进

字体: 来源:中品体融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4-12-02 10:06 浏览次数:


近年来,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国家及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以加速低空经济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一众产业龙头竞相入局,市场规模不断壮大。



01

市场规模



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测算,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5059.5亿,增速达33.8%。中国民用航空局预估,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3.5万亿元

2024年被视为“低空经济元年”,从2021年,“低空经济”概念首次被写入国家规划。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低空经济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年10月,国家相关部委筹划成立低空经济专管司局。11月,工信部召开低空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研究部署推动低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

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联合印发了《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明确提出到2030年,推动低空经济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这一政策为低空经济的发展设定了清晰的目标和路线图。

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的《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以及国家空中交通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空域管理条例》,则从飞行管理、空域资源利用等方面,为低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在国家政策持续发力下,各地纷纷加速布局低空经济,全国有20余个省(区、市)、100余个城市发布了相关政策,一个更加“具象化”的低空经济政策支撑框架正在构建。




02

低空经济发展特点




政策支持明显

随着国家发展低空经济战略的实施,各省市也加快发展低空经济政策的行动方案及相关政策,为低空经济产业提供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路径。

地区优势占先机

在以上发展低空经济产业的省市中,不难发现,一些有航空、航天基础的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占有先机,比如江苏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东南大学等高校以及电科所在航天技术的研究也为低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支持;江西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源地,也成为了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还有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国内的一线城市,在经济产业上的优势为发展低空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区域协同发展

各地在推动低空经济产业发展时,注重区域间的协同合作,如上海市联合长三角城市建设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城市,形成多点开花、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北京则以京津冀为发展圈,辐射全国;广东省以广州、深圳、珠海三核联动、多点支撑、成片发展

产业链较完整

低空经济产业链涵盖了航空器研发制造、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飞行服务保障等各产业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而各省市在发展低空经济过程中,基本都有上中下游企业为完整产业链提供支持。

应用场景丰富

低空经济产业在减灾防灾、生态环境保护、气象监测、低空物流、低空旅游、交通出行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农业植保&文旅观光应用较多,而文旅观光&物流运输领域未来比较看好。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

要发展低空经济,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十分重要,上海、北京、江苏、江西等地都在加快起降平台、航空器充电设施、中转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推动低空飞行控制、监管、服务等智慧化平台及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提升低空飞行保障能力。

投融资热度升高

低空经济产业的投融资热度逐年升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尤其是近两年在国家战略与政策的引导之下,投资客对低空经济的未来也比较看好。

创新企业涌现

在无人机、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领域涌现出了一批创新企业,这些企业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产业集聚效应明显

北京、浙江、四川等省市在无人机、eVTOL等低空装备制造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未来,低空经济将呈现出政策红利逐步释放、产业价值重心逐步后移、应用场景加速拓展的发展趋势。随着前期政策的持续推动,接下来各地将迎来政策红利密集兑现期。同时,低空经济的价值重心预计将转向“低空运营”,形成“需求导向”型的发展模式。



分享到:
【打印正文】

温馨提示

请先点击”统一用户登录“进行用户认证登录,
如已完成请点击”已登录“
统一用户登录 已登录